Weekly#9:我如何对抗存在主义危机
这里记录的是 2025-04-20 到 2025-04-26 发生的故事。
此刻的感受
我现在坐在回老家的火车上,还有一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。刚刚停靠到站,下去了一些人,又上来了一些人。车厢嘈杂又趋于安静,我饥肠辘辘。耳机放着 Love Yourself,想起第一次听着歌的时候还是初中。
这些都是存在主义的瞬间。
从存在主义危机寻找内驱力
在即刻上看到子炎同学发动态说他 22 岁从大厂离职,三年后得到 22 岁想要的生活,但 25 岁的他好像失去了 22 岁的内驱力。
看到这个,我反思了一下。高考结束后,好像再也没有一件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了。几乎所有事情都是来自外在动机,绩点、金钱、
根据自我决定理论(SDT),内在动机是人类追求成长和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核心动力。如果缺乏内在动机可能导致心理倦怠、创造力受限、幸福感下降。
大学以来,我确实时常如上述情况。虽说我们不需要时刻拥有内在动机,但长期缺乏内在动机也是不行的,会感到生活缺乏意义,也会因为过度依赖外界评价体系而导致决策的被动性。
如果不幸陷入存在主义危机,其实这是觉醒的信号。说明你开始拒绝定义外界定义的人生剧本,这是重构自我的契机。
解决方案其实也很简单,“存在先于本质”。在没有内驱力的时候先去尝试。停止寻找动机,开始创作动机。
为了减少一些虚无感带来的痛苦,可以选择建立起一些定期的习惯。像谢尔顿一样,每周二晚上洗衣服,每周四晚上一起玩游戏。建立起被动的触发动作,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迷茫。
工作带来的快感
3 月中旬的时候入职了一家初创公司做产品工作。线上实习的时候没有体会到有多么特别。直到这个星期去线下上班。
4 月 19 日的时候已经结束了我大三的最后一门考试,其实距离最后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一周。上课结束后的一周里,我几乎就是寝室、食堂、健身房、洗衣房这几个地方活动,健身房也去的少了。
没有内驱力的生活,久了就容易陷入存在主义危机。我不止一次想过要不去大理、去安吉的数字游民社区待一段时间,反正距离线下上班还有一段时间。但思来想去,囿于生活成本和经济拮据的现状,我还是决定回家。毕竟卧室的工位也是很舒服的。
很突然,4.20 的例会结束后老大问我什么时候可以线下,我毫不犹豫地说明天就可以。最后,我们第一次线下办公是在 4 月 23 日。
线下办公能明显感觉到效率的提升和头脑风暴带来的快感。而我也负责着喜欢的任务,每天晚上主动加班 vibe coding 到凌晨两三点。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,感觉前几年沉寂的心又重新焕发活力。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愉悦。
本周读完:《人人都能用英语》
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好久了,最后一部分是在熬夜加班暂时睡不着的情况下看完的。前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忘的差不多了。本来打算这周整理一篇文章出来的,但是没有做到。对了,那天晚上和激情下单了一本语法书,希望第四次六级能考过 600 分。
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:
- 英语不是拿来学的,而是拿来用的。
- 大部分人英语不好是因为中文也不好。
- 朗读是重要的。
- 绝大部分人一事无成是因为缺乏耐心。
- 读书越多,读书越快。
记录一下
- 4.20:主动思考和走出舒适圈必然是痛苦的。
- 4.21:教资笔试通过了✅
- 4.22:写作是思考的涌现,ai在写作这件事上还是不能代替人类。
- 4.23:不要总是看到别人潇洒人生,不要总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。有没有意义都是需要先去做事。先专注去做事才能有所感悟的。
- 4.24:2025 年最行为艺术的一件事 #待补充
- 4.25:连续熬了三天了,真的很爱创造了。
- 4.26:洗车、草坪晒太阳、写博客。
Mark一下
那些创业坚持很长时间的本质是他喜欢他正在做的工作,因为喜欢和热爱,遇到困难就不会沮丧,也不会嫌弃累,所以最后非常自然的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坚持了 10 年以上,获得了市场和时间的奖励 ——《技术人员怎么能够变成合格的创业者?》
下周见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