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#1:《我看见的世界》

《我看见的世界》读时感(上)

20241005-20241006

人类的身体素质在自然界中并不起眼,只是因为人类拥有无尽的想象力,人类社会才取得长足发展。

先来解释一下标题,「读后感」和「读时感」的区别在于前者思考的过程在接受信息刺激之后;而后者思考的过程发生在接受信息刺激的同时。眼睛接受文字的刺激,在大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自然而然地与已有的经验相关联。所以你看过一次苹果之后,第二次就能自然地认出来,即使它不是同一个苹果,或者甚至不是完整的苹果。

有些跑题了。今天看了李飞飞的自传,10月5日凌晨3点多因为睡不着打开了加入书架好久的《李飞飞自传:我看见的世界》,今天(10月6日)坐火车来学校的旅途里我沉浸在李飞飞看见的世界里,无视了因国庆返程而拥挤吵闹的车厢。

在这本书里,李飞飞给我们呈现了她看见的两个世界,一个是作为移民家庭的现实生活世界,另一个是她灵魂寄居的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世界。神经科学确实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世界,曾经有幸窥其一貌,着实惊叹。在李飞飞的描述里,我好像突然理解了曾经那个寒假看的那篇文章,我和朋友开玩笑说「过去的子弹终究是击中了自己」。

在这本书里,飞飞穿插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命科学、人工智能、认知科学等的历史;仿佛就像和一个朋友一起回顾她的生命经历、她的理想信念,让人感觉很安心很兴奋很舒服。

因为是读时感,这篇文章主要是我在阅读时的第一感受,可能杂乱无章,但真实真诚,感谢你的阅读,观看我看见的李飞飞看见的世界。


我对探索自己视野以外的事物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渴望。

1.好像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童年早期都有接触自然的经历,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性是居里夫人。

跟父亲一样,母亲的个性也源于自我认知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。

2.很好奇,我们这一代人(泛指90后)也是在自我认知和社会期待的矛盾中长大的,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更优秀吗?我们会培养出天才吗?我的答案是我不会🙃

我从小就有的好奇心可能只是被新环境吓到了,但它并没有消失。

3.如果我把从小到大的经历和飞飞一样写成自传,我会找到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东西吗?我也有某一时刻感受到血液沸腾,灵魂激荡吗?我不知道,我是应试教育比较成功的那一批产物,只是在最近两年出现了一些纰漏。但这种纰漏也不是空穴来风,还是有迹可循的,我有非常优秀的模仿能力,所以模仿标准答案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。在初中的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我就明白在这种培养方式下,除了考试我别无所长。那个时候开始反思但也戛然而止。现在如果继续那个时候的反思,也许这种模仿能力就是我的优势,敏锐的感知能力与好奇心也是我一直以来就有的,我喜欢涉足各个领域的知识,哪怕只是101。是的,这是我的优势,我的血液沸腾,灵魂激荡发生在每一次了解新知打开新世界的时候,第一次有明显的感觉是在二年级学数学的时候,已经不记得到底那时候发现了什么,好像是看着矩形的时候想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(还没学平行四边形),那一瞬间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,也许不是数学的快乐,而是那种两个特定神经元被打通的快乐。下一次这种快乐发生在高中写议论文的时候,在列作文大纲的时候,我努力把一个论点讲清楚的时候。但是现在,这种能力已经式微,或者说被其他忧虑所暂时隐藏。

在这场军备竞赛中,哪怕是拥有最微小的优势(即使是稍微提升深度或略微改善敏锐度)​,都是幸运的,因为这样的生物及其后代可以在不断寻找食物、栖息地和配偶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。微弱的竞争优势是进化压力的游乐场,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突变和快速迭代,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近乎即时的影响。

4.突变是自发的。在任何环境下都存在突变的个体,环境决定了突变的基因是优势还劣势,也是环境让那些优势突变的基因得以生存延续;发展到现在,人类依旧存在着突变,但好在,人类有思维能力,我们可以完成非生物学意义上的“自我进化”,不依赖突变,而是依赖主观能动性。

“嗯。”她平淡地回答,“这是你想要的吗?” “我的意思是……光是薪水就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了,而且——” “飞飞,这是你想要的吗?” “你知道我想要什么,妈妈。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。” “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”

5.看到这段话,情不自禁热泪盈眶。如果在我做选择的时候,有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想法不带有任何预设不带有任何主观,只是因为我是我,然后发自内心的叩问一句“这是你想要的吗?”。我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吗?我不知道,也许我还会这么选。但之后做选择的时候,我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叩问自己一句“这是你想要的吗?”。

我们选择的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核心是“贝叶斯网络”​(Bayesian network)​,这是一种概率技术。接二连三的问题都是有关这种技术的,但没有一个人问及我们训练算法时所用的数据。数据被公然视为一种惰性商品,只在算法需要时才重要,虽然这种观点并不稀奇,但我开始意识到,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一直都被低估了。

6.基于客观事实的思考和处理才能产生洞见。大部分人都在 bullshit ,在用别人的嘴说话,真正的洞见基于事实的观测和推理,这是基础学科让我感到着迷的原因。

感谢你看到了这里,下次再聊~